最近在保险和房产中介圈里闹得沸沸扬扬的这个”小额诈骗惯犯”案件,真是让人既气愤又无奈。金额不大但性质恶劣,每次骗个三五百,加起来也够立案标准了,可偏偏取证和立案过程却困难重重。这不禁让人想问:为什么这种明显涉嫌诈骗的行为,受害者要如此大费周章才能维权?
小额诈骗的立案门槛之困
根据我国《刑法》规定,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3000元起,这个数字是2011年制定的,十多年过去了却一直没变。想想看,现在3000元的购买力和十几年前能一样吗?更别说像这个案件里,骗子就是吃准了这个漏洞,每次行骗金额都精准控制在立案线以下。
我在跟几位受害的保险经纪人聊过,他们提到一个细节特别有意思:这个骗子会故意选择现金交易,连转账记录都不留。这不就是明摆着给取证增加难度吗?听说他还经常换手机号,光是被曝光的就有4个,微信也玩”游击战”,一觉得不对劲就删好友。
“蚂蚁搬家”式诈骗的隐蔽性
不得不说,这个骗子的套路设计得很”聪明”(当然是用在歪门邪道上)。他专门挑选保险经纪人和房产中介下手,就是看准了这两个行业的特点:从业者人脉广、业绩压力大、成交意愿强。通过”转介绍”的方式,他还巧妙地利用了社交信任链,让受害者放松警惕。
更让人头疼的是,这类小额诈骗往往跨区域作案。新都、彭州、绵阳…骗子打一枪换一个地方,等受害者反应过来,人都不知道跑哪去了。区县之间的警方协作又需要时间,等手续办完,证据可能早就被销毁了。
维权成本高得离谱
现在这群受害者要联名报案,还要自己建群收集证据,这过程有多麻烦可想而知。有个经纪人跟我说,他为了收集证据,前前后后花的时间都够谈成两单业务了。这种维权成本,真的不是谁都能承受得起的。
其实想想也挺讽刺的:骗子行骗的成本那么低,换个手机号就能重来;而受害者维权的成本却高得吓人。这种不平衡,某种程度上不就是在纵容犯罪吗?
(注:文中提到的骗子信息和联系方式均来自网络曝光,请谨慎核实。如果您有类似遭遇,建议保留证据,通过正规法律途径维权。)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