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10月17日的这场直播中,田主任——一位经验丰富的业委会主任,用近两小时的分享,讲透了“业委会到底该怎么干”。没有虚词,没有口号,都是基层一线的真事、真理、真血汗。他的每句话,都让无数小区主任听得心有戚戚焉。
一、业委会不是“背锅侠”,而是依法行事的守护者
直播伊始,田主任点明了业委会存在的意义:业委会不是“唱黑脸”的、不是“挡箭牌”,而是小区依法治理的监督者。他痛心地提到,网络上充斥太多关于业委会的负面声音,却少有人看到那些真正为业主奔走、被误解、被质疑仍坚持依法履职的“无名英雄”。
“正因为负面消息传播快,我们更要用直播,把业委会的正能量讲出来。”——这是他开播的初心。
二、电梯坏了怎么办?“紧急程序”是第一堂实战课
田主任最打动人的,是那段讲电梯钢绳断裂的经历。首届业委会刚成立时,他面对两难:一边是急需修理的电梯,一边是反对动用维修资金的业主。最终他选择“走紧急程序”,依法启动维修,却被骂了半年。
但他说:“宁愿被骂,也要守规矩。”
这次经历让他明白——第一次可以走紧急程序,第二次起就必须严格按普通程序走,让业主签字,签得过就修,签不过就不修。
这不仅是一次维修,更是一场“程序正义”的实践课。
三、与街道的关系:见不得也离不得
当谈到业委会备案被卡、街道不配合的问题,他一针见血:“别跟街道硬刚,赢了官司也没用,街道不执行你也干不了事。”
他的建议是——
第一,情商沟通;第二,依法依规;第三,以退为进。
“街道是指导单位,你要会让他们‘背锅’。”他说,“所有流程都在街道指导下走,出了问题他们自然要负责。”
这种现实与法理的结合,既守住了法律底线,也避开了行政对抗的死胡同。
四、避开“维修陷阱”,把精力用在长治久安上
他说得很透:“业委会最重要的事,不是修灯修电梯,而是拟定物业合同。”
真正决定小区幸福指数的,是合同条款、公共收益机制、续聘或选聘流程。电梯只是导火索,合同才是防火墙。
他提醒后来的主任们,不要被日常事务套牢,学会“抽离事务、聚焦治理”,否则一届下来,人累心碎,还可能被告。
五、劝退式忠告:千万别轻易打官司
面对观众提问“是否要行政复议或起诉街道”,他笑着摇头:“法院能让你拖半年,律师费一分不会少。打赢了也没用,执行不了。”
他的“反鸡汤”让人清醒:与其耗在法庭,不如耗在沟通桌。
“天天坐在街道办公室里盯着他们,比起诉有用多了。”
这不是妥协,而是基层智慧。
六、结语:被限流的直播,却点亮了更多业主的心
直播最后,因为多次提到法律话题被限流。田主任无奈地笑了笑:“虽然就两三个人留言,但能聊到心坎里就值。”
一句“我们要传递正能量”,让直播间的气氛回暖。
他关掉话筒的那一刻,也许没意识到,他的一场“被限流”的直播,正成为无数业委会人的“指路明灯”。
总结一句话:
这场直播,不是教你“怎么赢”,而是告诉你——
业委会工作,没有捷径,只有依法、理性与坚持。
2025年10月17日直播回放上方二维码或下方链接直达:https://weixin.qq.com/sph/Aka7qd8ou
评论